紅藍卡優惠計劃各有不同 認清方案找到合適自己的計劃
“保險”是大家為將來有可能發生的意外事故而做的準備,不論自費的商業保險還是社會補助的保險,受保人應該及時繳付保費來確保保險計劃有效執行;
一旦有理賠的需要,自己有可能需再承擔部分費用或按比例的費用,以及超過理賠上限後,該付的費用要怎麼解決,通常會有許多不同的保險計劃讓大家根據自身需求去選擇。
若以紅藍卡的基本部分來看,它僅覆蓋就診過程中的部分費用,大家通常都要付約20%的自付額,為此再買紅藍卡補充部分與必須加入的處方藥D部分計劃,每月保費加起來恐怕已屬可觀吧?
其實僅是紅藍卡補充部分就有十種方案可供選擇,每個子計畫對各項目分別設有不同的理賠比例。然而“商業保險”模式滲入各行各業,醫療專業也敵不過要賺錢這個重要目標。
老年人想從現有醫療資源取得更好的服務,就連政府開辦的紅藍卡計劃也得跟著進步,與民間共同推出“紅藍卡優勢計劃(Medicare Advantage),並以法令賦予C部分這個命名來強調它與紅藍卡基本部分的密切關係,不難想像這個計劃如何以“價廉物美”的特點來吸引老人家的青睞。
如何通過星級評價來選擇紅藍卡計劃?
紅藍卡使用星級評價系統來衡量紅藍卡優勢計劃和紅藍卡D部分的執行情況的好壞。
評分針對紅藍卡計劃在幾個不同類別中的執行情況進行評定,包括護理質量和客戶服務。 評級範圍從1到5顆星,其中5顆星最高,而1顆星最低。
醫療保險的主要部分除了保險公司,不外乎提供治療的醫療醫院(醫生)與前往看病的被保險人(患者),因此受保對象不分老少,以就診模式分類的健康維護組織(HMO)、優選醫療機構(PPO)或定點服務組織(POS)…等多種方案最為常見,最大差別就是看診醫生和醫院是否屬於保險公司的網絡範圍內,以及看病過程是否會濫用資源或被故意輕症重報,以騙取保險公司理賠費用。
試想,如果醫院與醫生都願簽約服務為數眾多的受保險人,“以量制價”的先決條件自然能讓醫生、病人雙方與保險公司都感覺獲利;如因病患越過家庭醫生的初期評估,直接找上專科醫生求診或接受檢查,甚至找上體制外的醫生以至於帳單費用無法覆蓋,保險公司當然會向受保人有意見,所以管控就診流程自然能讓保費計算方面得到合理的調降,甚至值得保險公司給予更多福利來做預防保健方面的工作。
在美國的醫療體制下,家庭醫生的真正意義是“基礎保健醫生(Primary Care Physician,簡稱PCP),一方面可就相關症狀、個人與家族病史與轉診程序,讓同為專業的家庭醫生替病患與專科醫生共同商討治療方向、流程和方法,另一方面家庭醫生也是保險公司的“看門人”,避免在急診、專科檢查與特別昂貴藥物被濫用的情況。
政府為老人開設的紅藍卡需要參考民間實操經驗與管控專才,更要減輕老人人口不斷增長而造成激增的人力、物力負擔,所以C部分的各項子計畫雖由政府審定公告,但與紅藍卡基本部分不同的是:老人家要改向私營保險公司投保,政府則會一定程度上資助保險公司,藉此降低向受保人所收取的保費;當然,這些優惠若能真正反應在保費和服務的項目上,對老人家日常生活便是一大好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