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新移民政策衝擊「出生公民權」與「公共負擔」規定 在重返白宮的第一天,川普的首批行政命令就包括了一項具爭議性的政策,針對非法移民子女的出生公民權。這看來只是個開始,因為新一輪的行政命令呼應了他第一任期強硬的移民立場 – 特別是關於「公共負擔」規定。這項政策旨在限制那些依賴特定公共援助計劃的移民福利。行政當局認為這項措施可以保護納稅人的資源,但批評者則認為這unfairly針對那些合法符合這些福利資格的弱勢移民家庭。這些擬議的變革可能會顯著影響移民官員對綠卡和簽證申請的評估方式,可能會拒絕向曾使用過醫療補助(Medicaid)、糧食券(SNAP)或住房補貼等公共援助計劃的申請人發放永久居留權。 「川普與移民福利之戰:公共負擔新攻勢」 2024年川普在競選期間提出更嚴格的移民福利限制政策,讓許多移民社區感到憂慮。所謂的「公共負擔」新規定將進一步限制合法移民獲得社會福利的資格,包括食品券(SNAP)、醫療補助(Medicaid)等關鍵援助。根據提案,即使是已在美國生活多年的合法移民,若申請這些福利可能影響其綠卡續簽或公民身份申請。此舉不僅可能迫使部分弱勢移民家庭放棄必要的社會資源,更可能打擊移民社區的生活品質與子女教育機會。移民權益組織呼籲社區密切關注政策發展,並提醒民眾在申請福利時應謹慎評估可能的影響。 請注意,上述內容反映的是2024年競選期間的政策討論。由於具體政策仍在辯論中,建議民眾持續關注最新發展並諮詢移民律師以了解實際影響。 川普強硬的移民立場 –從出生公民權到公共負擔 在重返白宮的第一天,川普的首批行政命令就包括了一項具爭議性的政策,針對非法移民子女的出生公民權。這看來只是個開始,因為新一輪的行政命令呼應了他第一任期強硬的移民立場 – 特別是關於「公共負擔」規定。這項政策旨在限制那些依賴特定公共援助計劃的移民福利。行政當局認為這項措施可以保護納稅人的資源,但批評者則認為這unfairly針對那些合法符合這些福利資格的弱勢移民家庭。這些擬議的變革可能會顯著影響移民官員對綠卡和簽證申請的評估方式,可能會拒絕向曾使用過醫療補助(Medicaid)、糧食券(SNAP)或住房補貼等公共援助計劃的申請人發放永久居留權。 讓我們回顧「公共負擔」規定的歷史演變: 歷史脈絡:1882年至1999年的「公共負擔」演變 最早法源:1882年移民法 1882年,美國移民法明確指出,政府可因某人「可能成為公共負擔」而拒絕其入境。當時與「排華法」並列,被視為阻止特定族裔或經濟弱勢移民的工具。 在1890年至1920年間,多達70%的移民因被判定「可能成為公共負擔」而遭拒。 逐漸寬鬆化 20世紀中期,移民官員對「公共負擔」的認定標準放寬,到1950年後,此理由所佔的拒絕率已不到1%。 1996年通過的《非法移民改革及移民責任法》(IIRIRA) 明訂了移民官員在判斷是否會成為「公共負擔」時,應綜合考量申請人的年齡、健康、家庭狀況、財務狀況與教育/技能等整體情況。 1999年「實地指導」(Field Guidance) 柯林頓政府為避免過度擴張解讀,發布了「實地指導」,只將主要現金福利(如TANF、SSI)且占申請人收入逾50%者,視為「可能成為公共負擔」。 由於非公民原本就很難取得這些現金福利,「公共負擔」在實務中實際影響相對有限。 公共負擔定義的未正式化 雖然「實地指導」確立了以現金福利為主的審核標準,但它從未真正成為正式法規。 因此,在川普上任前,法律上並沒有精確規定「公共負擔」究竟應如何操作,而是依賴該未編入法典的行政指導。 2018年川普政府的公共負擔改革:草案提出與社會反應 聚焦美墨邊境,卻「悄悄」推進公共負擔規範 2018年川普政府雖將焦點主要放在美墨邊境,但同時也加速推動一項重大法規變革——將許多非現金福利(如糧食券SNAP、醫療補助Medicaid、第8款住房補助)納入「公共負擔」考量。 該提案由國土安全部於9月底公布,並開始為期60天的公眾評論期,最終收到超過21萬則意見,遠超一般法規提案的數量。 提案核心:擴大「公共負擔」定義與嚴格審查 福利範圍:從原本僅限現金福利擴大到非現金福利;包括糧食券、醫療補助、住房補助及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D部分補貼等。 整體情況評估:政府官員可更全面檢視移民的收入、家庭規模、年齡、健康狀況等,若認為申請人收入不足、家庭成員過多或缺乏私人保險,就可能因「公共負擔」理由拒絕其綠卡或簽證。 自由裁量權大: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USCIS)官員可依個案裁量;也設立所謂「強烈負面因素」與「強烈正面因素」,如家庭收入超過聯邦貧困線250%可視為強烈正面,反之若低於125%則較不利。 「保證金」與家庭成員的影響 該草案一度提出若被認為有公共負擔風險,可透過繳納一筆高額保證金(如1萬美元)以換取批准。 若移民本人未使用福利、但家中美國公民子女使用,則不列入移民本人「公共負擔」的評估。但實務上許多家庭仍害怕產生不利後果,紛紛放棄本可合法使用的福利。 社會反應:激烈爭議與“寒蟬效應” 公眾評論:在短短60天內收到超過21萬條意見,主要來自移民權益組織、經濟正義團體與醫療協會;他們警告此規定會讓移民家庭為求保身而放棄必要醫療與糧食援助。 寒蟬效應:由於傳聞與川普政府對移民的整體強硬態度,甚至在規定尚未定案前,各地醫療機構、兒科醫生、社會福利辦公室都看到越來越多移民家庭自動退出公共福利。 後續命運 2019年川普政府正式公布新規並一度生效,但在不同聯邦法院的訴訟與拜登上任後的政策轉向之下,該新規最終被停止執行並撤回,美國再度回到1999年「實地指導」的相對寬鬆標準。 川普若於第二任期重啟公共負擔改革:更嚴格的可能性 無連任壓力,政策推動恐更強硬 若川普在第二任期不必顧慮政治前景,可能更堅定地推動先前因司法或政治因素而未完全落實的嚴格規定。 在此情境下,對合法移民與無證移民的公共負擔審核都可能更加嚴苛。 財富測試與高額保證金 家庭收入若低於125%或250%聯邦貧困線,可能被直接認定為「負面因素」;無私人保險則更顯不利。 保證金制度可能再次出現,且金額可能提高,讓低收入或沒有充分經濟支援的移民家庭更難申請。 影響面擴大:寒蟬效應加劇 面對更嚴格審查,許多移民家庭可能不敢為自己或家人申請糧食券、醫療保險,導致整體公共衛生與兒童福利受到衝擊。 相關團體可能再度發起大規模法律挑戰,然而過程中移民社群的恐慌與實際生活負擔勢必進一步升高。 公眾評論與司法挑戰:仍是關鍵變數 … Read more